米歇爾的發言人萊茨(Barend Leyts)向路透社證實,米歇爾確實受邀在本屆進博會上演說,「依照中國當局的要求,我們確實提供了一個預先錄製的訊息,但最後沒有播放出來。
直播活動受青睞 61%網購族曾經參與過直播購物活動,或是看過由品牌發佈的直播產品發佈會,更有70%買家認同,直播內容將有效影響購物決策。至於活動當天(例如11月11日)則以極大化銷售為目標,使用限時特賣、超殺優惠等推動購買。
Photo Credit: TenMax 因此,如果品牌能帶動用戶的UGC(使用者生成內容),更有機會吸引新客。名人背書助攻銷售 網紅不只已成為消費者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更在購物評估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52%網購買家認為,如果產品由值得信任的網紅推薦,將能有效提升購買意願。洞察三:消費者關心這些。因此,若是單一廣告內容得以承載更多的資訊含量,更有機會滿足消費者「知的需求」。另一方面,影片內容的影響力逐年增加,比例較去年新增了7%,建議品牌順應潮流、多多發佈影音與直播內容,用更加生動、直覺的方式推廣商品。
反過來說,這也是品牌想觸及新客不可忽視的機會前一個洞察,我們已經了解吸睛的宣傳形式,那麼哪些「內容」更能贏得消費者芳心呢?據調查,消費者最重視的內容是「詳細的商品資訊」(30%),其次是「划算的折扣優惠」(28%),並有27%買家希望「廣告與個人的相關性高」、25%消費者期待「廣告能連結到品牌的官方網站」。售屋者表示房價跌幅大,但中產階級更抱怨買屋難,一位35歲的業務主管程益成說努力了5年,仍籌不出百萬人民幣的首付款,而且他所處一線城市的房價跌幅有限,得不吃不喝30年才供得起。
讓人質疑習近平喊出的房住不炒及租購並舉主張到底要如何落地。根據北京中指研究院的最新統計,全中國100個城市的新建住宅均價在10月達每平方公尺1萬6199元人民幣(約新台幣7萬1000元),已連4個月走滑,跌幅較9月縮小0.01個百分點。新聞來源 中國房市旺季崩盤 專家:習近平恐淪口號治國(中央社) 延伸閱讀 恆大集團破產邊緣:518億美元債務即將到期,外界憂心釀成「中國版雷曼風暴」 中國沒有金融系統,恆大很難成為第二個雷曼兄弟 恆大風暴導致資金流動性危機,北京為房地產商重新開放國內融資管道 中國「房市維穩」下修指導價,北上廣深部分中古屋價格腰斬,新買房民眾欲哭無淚 「共同富裕」劫富濟貧搶救六億人,中國企業大老「識時務」轉行務農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不願具名的山東淄博市民告訴《美國之音》,友人今年釋出兩套房,掛網數月都乏人問津,最後是在兩個條件下才賣出,一是降價,二是將仲介佣金從2%提高到10%。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中國地方政府若不提出對策,習近平的房市政策根本走不出中南海,因此,「一城一策」可能得等到明年3月地方領導班子底定後,走向才會明朗。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近日中國恆大(China Evergrande)的債權人出售了恆大在香港的土地,虧損達到7.7億美元,而該地原本要建造成類似凡爾賽宮風格的豪宅,是恆大在港最重要的土地之一,本次交易凸顯中國房地產業者的危機。
要不然中央每次推一個命令,地方都消極以對,那是沒有用的。另一位原籍山東大連的市民則說,她去年底移民美國,因此出售兩套房,總價約300萬人民幣的房子,也是得各降個50萬人民幣,才於今年成功脫手。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圖中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該集團的一個計畫——恆大文化旅遊城,目前已經荒廢。
對此,專家表示,北京政策「舊瓶裝舊藥」恐難解房市沉痾。(中央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重申房住不炒等支持剛性自住需求等政策,但中國百城10月價量持續走跌,「金九銀十」傳統旺季崩盤,分析指出,若無對策,習近平將淪於口號治國。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報導表示,面對房市價量寒冬問題,習近平在二十大的報告中僅重彈19大的舊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而中古屋的均價則達每平方公尺1萬5945元人民幣,也是連6個月下跌,跌幅較9月擴大0.03個百分點。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21年10月22日,中國恆大危機開始延燒,除了在房地產業爆發危機,各大遊樂園、飯店也相繼傳出停工消息。
孫明德說,待地方新團隊到齊以後,(若)都是習家軍,到時候比較有機會來治理房地產亂象「我是個心急的人,但動作偏慢,變成我很急著要成功,但用的手法不見得是正確的,或是這東西本來就快不來,所以我常常會覺得挫折跟失敗。
強烈的3D動畫風格及表現手法,讓這部片入圍金馬獎,也入選東京國際短片影展、洛杉磯好萊塢短片電影節等國際級舞台。姚江發現小孩長大的快速,讓他很明確感受到生活每一天的「前進」,不斷提醒自己往前看,不要卡在過去。幾年後,這份遺憾促使他以此為題,製作動畫短片《(迷)留》,梳理自己的情緒,也向辛苦的家人致意。小時候,有次老師在班上做調查,問大家母語講什麼,講國語的有三分之二,台語的三分之一,全班40個人,最後只剩他還沒舉手。《貓年海岸》討論的主題是:「輸了之後,你的人生還會發生什麼事?」我們身處贏者寫歷史的世界,可是偏偏大多數人在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不斷經歷「輸」。更有趣的是,《(迷)留》的故事主軸,是在他們度蜜月時想出來的。
」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貓年海岸》劇照 台灣動畫創作者的夾縫中求生存 用動畫去面對家庭帶來的遺憾與歡欣,姚江漸漸從隱藏身份,變得更珍惜家庭背景的特殊。」 《貓年海岸》取景自恆春的海岸,宜儒笑稱是「自肥」,因為她想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而她家鄉的落山風性格,似乎也為「輸家」做了最好的詮釋。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釀作映畫的姚江與江宜儒 孩子的誕生,幫助創造色彩豐富的《貓年海岸》 《(迷)留》獲得了極大的迴響與成功,姚江馬不停蹄,展開下一部短片的創作。姚江說明,這個創作的起心動念,正是來自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遺憾。
迥異的他們截長補短,在家庭和工作上都成為「最強搭擋」,攜手打造「釀作映畫」工作室。他描繪一個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人」,逐漸忘記自己、忘記周邊物件、最後連妻子都忘了。
他們同時都有正職,所以都在夜晚、假日做創作。因此他讓貓先生遇到了人類寶寶,在養育的過程中,重新面對自己的失敗經驗。」宜儒笑著補充:「而是你輸了人生最大的一場比賽後,還能發生什麼事?你還是要過日子,整理一下自己,再往前走,所以也算是自我療癒的過程。那時他們去歐洲自助旅行,姚江一方面為歐洲人文景觀著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自己有了伴侶,開始回看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最後決定用「伴侶的陪伴與失去」來作為故事核心。
文:李奕萱(文字工作者) 台灣動畫短片導演姚江的作品《貓年海岸》於今(2022)年入選奧斯卡認證的美國芝加哥國際影展、阿爾巴尼亞那拉國際影展,獲得國際肯定。喜歡電影、胡思亂想的姚江擅長故事、分鏡,理科出身的宜儒對程式碼特別得心應手,在《(迷)留》這部片中,毛髮、特效、衣服都是由她一手包辦。
數不清的繪畫獎狀與教室佈置,訴說著他對創作的熱情。當時姚江28、29歲,還沒準備好面對人生的無常,又因為在美國留學,無法盡到照顧的責任,這件事成為心中很大的遺憾。
於是他重拾畫筆,再加上曾做過出版社動畫製作的專案管理,便決定在2010年前往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校,攻讀電腦藝術研究所。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迷)留》劇照 蜜月得到靈感,動畫短片獲國內外影展關注 姚江的《(迷)留》從發想、製作到發行的關鍵推手,是他的太太江宜儒。
他的努力頗有斬獲,一路上來都是念前幾志願,可是大學念的新聞系卻學非所愛,出社會後的工作也讓他迷惘,覺得那不是自己會做一輩子的工作。不過,原本以為會相對陰鬱、晦澀的輸家故事,卻因為有了小孩,有了極大的改變。她說明:「恆春落山風很大的季節,你騎腳踏車會騎不動,可是大家都說,風一直吹、一直吹,你是會越來越強壯的。當時仍是不鼓勵「獨特性」的年代,他開始隱藏自己的「不一樣」,羞於在大庭廣眾或同學面前講廣東話,也不會主動提起自己的家庭。
周圍窸窣作響,姚江不確定那是友善還是惡意,但感受得到自己是個「異類」。老師點了他、問他講什麼語言、還要他講廣東話給大家聽。
但在充滿名校迷思的教育環境裡,姚江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趕快獨立、脫離原生家庭,他漸漸放棄一般認為「沒有前途」的藝術創作,一心追求成績。遺憾似乎一直是姚江的創作核心,2017年推出的動畫短片《(迷)留》,靈感來源是爸爸的失智症。
這一次,他直面自己在美國唸書時,對於「比別人晚起步」的焦慮與挫敗,《貓年海岸》就誕生了。宜儒跟姚江是紐約視覺藝術學校的同學,她從小生長在陽光普照的屏東恆春,如果說姚江個性像是台北的溼冷冬天,她則正如故鄉恆春的夏季,總是活力滿滿,笑臉迎人。